“十五五”时期,城市竞争将走向差异化特色化,从比拼硬件设施转向比拼综合吸引力、文化软实力和治理能力,旅游发展在展示城市魅力、促进城市消费、提升城市活力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面对复杂的新环境和多元的新趋势,城市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不断探索新的旅游发展路径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五年,国内外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旅游业的发展逻辑与产业生态也将发生系统变革。在此背景下,城市需不断探索新的旅游发展路径。
第一,“十五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革。
“十五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国际环境、国民经济、人口结构、城市发展将发生深刻变化。作为综合性产业,旅游业发展将深度嵌入这一宏阔的时代背景,并服务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
一是在国际环境方面,世界经济将处于动荡变化时期,地缘政治冲突或将频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旅游业一方面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是在国民经济方面,我国将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为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经济需保持一定增速,并为“十六五”时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经济发展中,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作为典型的“最终消费”和弹性较大的服务消费,旅游消费对于稳定经济、优化结构、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在人口结构方面,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在2025—2030年期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呈快速增长态势,增至3.9亿人。规模庞大且拥有稳定收入和充足闲暇时间的银发族,将形成潜力巨大的旅游细分市场;与此同时,作为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Z世代”追求个性、崇尚体验、热衷社交的旅游偏好将深刻影响市场潮流。
四是在城市发展方面,国务院2024年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经过5年的努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十五五”时期,我国将进入长时期高位城镇化水平阶段。一方面,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更加重要;另一方面,一批具有潜力的城市将迈入“万亿GDP俱乐部”。城市竞争将走向差异化特色化,从比拼硬件设施转向比拼综合吸引力、文化软实力和治理能力,旅游发展在展示城市魅力、促进城市消费、提升城市活力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第二,“十五五”时期,我国城市旅游将呈现新的趋势。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城市旅游将呈现六个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游客更加注重生活体验。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体验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喜欢走进城市的街巷、市集、社区。城市微度假、城市漫步(Citywalk)等旅游形态将持续发展,旅游与生活的边界日益模糊。
二是旅游行为更加“日常随意”。旅游从需要精心规划的刻意活动转变为高频次的日常生活。旅游决策链条缩短,旅游心态更加松弛,旅游行为更加随性,目标市场更加细分,长尾效应愈发明显。
三是旅游营销更加强调“共塑”。在社交媒体时代,目的地形象塑造从以目的地和企业的“自塑”为主转向由网络平台、关键意见领袖和普通游客共同参与的“他塑”与“共塑”为主。
四是旅游投资导向更加综合。与以往主要依赖于硬件开发不同,旅游开发更加注重对情绪、感觉和体验的关注和相关场景营造。“小而美”的精品项目、存量资产的活化改造以及投建运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变得愈发重要,文商体旅等业态融合的复合型投资更加普遍。
五是产业融合趋势更加明显。随着“旅游+”与“+旅游”的双向奔赴,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范围更广、融合程度更深,尤其是在各种科技的赋能下,更多复合型的旅游新业态将层出不穷。
六是旅游治理更依赖于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当旅游发展与城市生活深度交织,旅游治理早已超越了行业管理边界,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更多依赖于整个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交通、环境、市场监管、应急处理等均成为影响旅游体验和城市形象的关键因素。
第三,“十五五”时期,城市旅游发展路径探索需从多方面着手。
面对复杂的新环境和多元的新趋势,城市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不断探索新的旅游发展路径。
一是深化文化赋能,注重场景营造。城市要将当地抽象的、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象的、动态的、可参与的生活场景与情感体验,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共创者。为此,可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场景,利用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建设沉浸式博物馆、演艺项目和街区,让游客走进历史;可将地方文化融入城市生活,培育特色茶馆、戏楼、旧书店、独立咖啡馆等文化空间,使其成为展示城市气质的文化客厅。
二是聚焦细分市场,实现精准触达。城市应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精准定位核心客群,并利用融媒体进行垂直深耕。要通过精细化的画像、定制化的产品和垂直化的沟通,充分利用有限的营销资源,实现与目标客群的高效连接和深度共鸣。
三是优化空间治理,推动城景融合。要打破景区与城市的物理和心理“隔离”,将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规划和经营。特别是在城市更新中,要有意识地将旅游功能融入公共空间建设、老旧设施改造和城市功能重构之中。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构建智慧生态。要将科技从辅助工具提升为核心驱动力,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旅游新生态。可通过城市旅游APP或小程序等,为游客提供全流程个性化服务。
五是创新治理模式,实现社会协同。要构建政府、企业、市民、游客等多元共治的现代旅游治理体系,保护各方合法权益,营造诚信、温暖、友善的旅游消费环境。